成壹家装资讯网
首页 装修设计 装修宝典 装修流程 装修攻略 装修案例 装修新闻 装饰资讯

延寿新房装修设计董延寿洛阳老城那座大院

发布 / 2024-09-10 15:58:38

来自 / 成壹家装资讯网

洛阳有一句老话,叫“在大厂工作”。那是一句非常自豪的话,在涧西拖厂、矿山厂、轴承厂、铜加工厂等大厂工作,当然,那是主要是过去的事儿。另外,还有一句话,娶媳妇不娶老城的闺女,住最好也不住老城,老城闺女“麻家”,老城过去居住生活条件差,当然,那也是过去的事儿。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时候,我家就住在老城,住在老城西南隅农校街的一个大院里,是个公房的大院,三进院落,住了十几户人家。

印象中这个大院当时是农校街11号院,东边是洛阳市卫生防疫站,著名书法家李振九题的名字。这个院子是洛阳“董老官”大院的一部分,或言之是小姐“绣楼”的一部分,因为院子后面有个青砖到顶的三层的绣楼,下面还有高高的台阶,这在当时的洛阳城实属罕见。这个院子不同洛阳的老门老户,是一个单位,洛阳地区纺织品批发站原先办公的地方,后来改为纺织站的家属院,住的全是纺织站的职工及其家属。

我家住进大院大约是我小学二三年级的时候,住在一进院落靠北的厢房里,最初住了一间,有二十平方左右,后来往后扩了一间,占了单位图书馆的地方。刚住进去的时候,有些科室还没有走,还留有职工食堂,就在我家北面,有时候父母工作上脱不开身的时候,给我几张饭票,让我到集体食堂自己买饭。印象比较深的是买包子、卤面吃,特别是卤面,肉比较多,油比较大,特别香,以至于很长时间,我认为天下最好吃的就是卤面。

这个大院住的人比较单一,基本都是洛阳地区纺织站的人。在计划经济的时代,各种商品实行统购统销,纺织产品是重要的民生物资,国家管控很严,这个单位除了在老城有批发部、办公机构外,在东花坛、道北等有许多仓库,是个正县级编制的单位。孟津县受毛主席接见过的县委书记卫乃如曾在这个单位当过党委书记。

好像是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武斗”开始了,院里的职工也分成了“老保”、“造反”两派,两派之间剑拔弩张,火药味浓烈。曾有一天晚上,老爹科室的几个人拿着锨把,上了后院李丙寅叔家住的绣楼,折腾了很长时间才回家。又过了些天,在二进院落的前檐下开批斗会,批斗的好像是商业局的李同文局长。

还隐约记得在大院开批斗会的情景,几个“走资派”站成一派,带着纸糊的高帽子,上面写着打倒之类的字样,有些个别的“走资派”因比较“顽固”,手还被绳子绑着。印象中当时自己是小孩,个子比较低,凑在了商业局长李同文身后,悄悄把捆他手的绳索解开了,那个瞬间我似乎看到了他感激的表情。

大院里最热闹的时候是吃饭的时候,各家各样的饭大家都端到院中的天井中吃,还有小孩嫌自己的饭不好,哭闹着要吃别人家的饭。当然,那个时候是计划经济时代,各家的粮食都是按标准定量从粮店平价购买出来的,连吃的冬储菜也是凭票从菜农那里买,因此,各家的伙食大差不差,只是口味不同而已。

尽管当时实行的是供给制,按工种等分配食物,但具体到一些家庭,还是有些差别的。如我们家,当时弟弟妹妹相对多一点,粮食不大够吃,为此,父母亲也想了很多办法,如到粮店买一些碎挂面,两斤算一斤,再如当时老家离市里比较近,老爹时常回老家带些红薯、小米等补贴家用,度过了那个比较艰难的年代。

大院里有棵梧桐树,树下有全院吃水洗衣的自来水,这个地方也是全院最热闹的地方,洗菜的、刷碗的、洗衣服的,还有一旁玩耍的孩子们,特别是到了夏天,孩子们都在这一块玩水,打水仗,热闹极了。再有,梧桐开花的时候,孩子们用小瓶子把梧桐花装起来,放点水,过一段时间就会变成粘粘的胶水,再有就是爬到树上,摘梧桐夹吃,尽管口味不怎么样,但仍吃得津津有味。

这棵梧桐树现在还在这个院子里,只不过大院的人气不旺了。闲暇的时候我去过这个大院,曾站在梧桐树下,静静的呆一会,拍几张照片,也曾产生念头,出钱把这棵树买走,移到自己老家的博物馆去,后来还是罢了。这棵树是我们大院孩子成长的象征,儿时的玩伴,就让它静静地长在那里吧,也方便自己及其他的玩伴来这里寻梦。

大院里的孩子多,玩得很开心,打弹子、绷柿核、甩面包、踢毽子、斗鸡等,有时候一些大人也陪着我们玩,给我们讲故事,印象中潘贵法叔叔曾给我们讲他当兵时部队的事情,让我们从小对部队充满了向往;还有的叔叔,如程为军叔叔等带领我们捉迷藏,放学以后,这个院里充满了欢笑声;还有,小孩们之间也经常打架,家里弟兄多的往往“沾光”,当然,前面打,后头就忘了,仍在一起玩耍。

大院里的孩子也是很淘气的,经常搞出一些动静来。我家后面是单位的图书室,一天搞捉迷藏的时候,我同赵庆五伯伯家的孩子赵智卓发现图书室窗户的玻璃没有了,小孩可以钻进去,于是乎就躲了进去,发现有很多图书,如《欧阳海之歌》《苦菜花》《家》《春》《秋》《悲惨世界》《战争与和平》等。

在农校街住的大院发现了图书室以后,我和赵智卓等玩伴经常钻到图书室里看书,同时也发现了一些更好的书,如古典名著的《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老残游记》《歧路灯》等,这种情况持续了很长时间,几乎把图书室的书看的差不多了才罢休。这段经历非常难忘,让自己在不读书的年代有幸读到了许多书,而且是偷偷读到的。

因地区纺织站在当时是一个正县级的单位,单位大院里有一些比较神秘的人物。如新安县人李凡,论年龄我应叫他爷爷,也确实叫他爷爷,他给人的感觉很特别,大家都说他是地下党,不知何故与组织断绝了联系。当时他是处于被“打倒”状态,一般也不给人说话,别人也不大给他说话。他在收发室,我经常去那玩,也帮老人干些事,后来就熟络了。

李凡老人为人很低调,虽然被“打到”了,但精神与气势不到。他告诉我,他是新安县狂口人,狂口有硫磺矿,他曾组织矿工罢工,也通过狂口渡口给八路军送信,后来奉命打入敌人内部,担任警察队队长,掩护革命者,为八路军提供情报等,后来,一同打入敌人内部的另一个同志牺牲了,他联系的上线也在一次同敌人的遭遇战中遇难了,其身份遭到了质疑。

李凡老人后来得到了平反,很多材料证明他是新安县比较早的共产党员,老地下工作者。在有的材料上把他写作李璠,还有他的弟弟,叫李玉,也是老革命,高干,曾担任过洛阳地区卫生局的局长,亦曾到大院看过他的哥哥。李凡老人曾给我讲,干啥事不要着急,只要认准目标,一步一步扎实走,就一定能有所收获。

李凡老师的儿子叫李勇,当时也住在大院里,是洛阳六中的教师,好像是教政教的,他经常在学业上给予自己指导,教导自己要有志向,要干成些事。那时候,自己担任洛一中的“红卫会”主任,“社会”工作比较多,“服务”工作比较多,也比较累,有时候也有怨言,他告诉我,当学生干部要不怕吃苦,这种机会不是每个人都有的,吃苦受累也是一种磨练,以后会受益的。

大院里的家长们都在忙工作,那时候地区纺织站业务量巨大,全洛阳地区,包括三门峡、临汝的纺织品都由纺织站经营,那时候买布是要“布票”的,紧缺程度可想而知,各县的采购员们为了多批些布,有时候会带些土特产来“联络”工作人员,那时候父亲在地产科、母亲在财务科,应该算是有权部门。但父母亲从来不接别人送来的东西,也不允许我们子女接。

有一年春节前夕,一个县里的采购员在父母不在家的时候,送来了一小袋核桃,说是自己家树上结的。当时我带着弟弟妹妹在家,小弟弟说,这是啥呀,咋呼啦啦响,我说是核桃。小弟弟说我没吃过,咱打开尝尝吧。经不住弟弟央求,兄弟们几个就打开袋子尝了几个。父亲回来以后,把我们训了一顿,逼着我们弟兄几个把核桃送到北关采购员的住处,并放上了五块钱。

采购员看到这一幕,很是生气,说孩子们,这是我自家树上长的,尽管吃,没有事!并动手给我们砸了十几个,我们弟兄仨愣是一个也没敢吃,撒腿就跑了。这个采购员后来逢人就说,老董这个人,我算是服了……老爹在纺织站先后当过地产科长、物价科长等,他处事的原则就是公是公,私是私,拎得清,分得明。

农校街大院也是一个无形的学校,从家长身上,从同伴身上等学到了许多终生受益的东西。那个时候家长们的工作都是很忙的,上班地点分散,有的在东关仓库,有的在南大街批发部等,上班是早出晚归,但家长们的精神状态都是很好的,都是把组织上安排的事干得停停当当,没有挑肥拣瘦、勾心斗角、暗中使坏的事儿。

大院的孩子们很团结,同外面的孩子们惹矛盾了,大家一起上;作业不会了,相互帮助;谁在家受气了,大家一起安慰;有好吃的,大家一起分享;冬天购买冬储菜的时候,相互帮忙挑选、运输;到煤厂买蜂火煤大家一起帮忙,那个时候的大院就是一个大家庭……

前几年,大院居住过的几家老人和孩子们曾在一起聚了聚。有鸿城百货的书记朱山涛一家、汝阳检察长赵宝红一家、中央百货装修公司经理吕伟及我家等,听老人们叙叙旧,同辈们一起聊聊情,大院的往事,泯灭不掉,不断撩拨着大家的心弦,久久难以释怀,并为之激动不已……

父母工作调动的比较多,也在外地住过,如三门峡刘家渠,很多的是在洛阳居住,从东花坛跃进门、东新安街、南大街、农校街4号院、农校街11号院(即大院),后来又到道北储运站家属院等,尽管都有故事,很难忘怀,但最最难忘的还是农校街11号院。如今,人去楼空,物是人非,院落寂静,等待开发,但那些萦绕在心的往事,还不时划过脑海……

作者简介:董延寿,博士,教授,历史研究、文化研究专家。

新晋商期刊

品牌研究网站

对联杂志

中国社区医师官网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装修建材

若未经许可,引用本网内容将面对法律行动

Copyright (c) 2011 小优 版权所有